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外部新闻 正文

3D VR探秘骨骼硬实力 CS75PLUS背后的秘密是什么?

作为CS75系列的代表车型,明日座驾CS75PLUS以明日智能、明日动力、明日安全等三重明日价值,为具有未来视野、新思维的年轻消费人群带来了极具未来价值的全新选择。自2019年上市以来市场表现一路向上,受到市场各方高度好评。特别是明日安全性能更是历经多重考验,不仅获得C-NCAP“五星安全评定”,并在C-IASI(中国汽车保险安全指数)碰撞测试中,以6项优秀(G)的成绩超越了大部分合资品牌车型。而且在2020年11月,还以高分表现通过了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举办的国内首次“双美标”公开碰撞测试,安全性能值得信赖,骨骼硬实力展露无疑。

16160600723880.jpg

对此成就,许多专业人士及消费者纷纷表示好奇,希望一探CS75PLUS明日安全背后的真相。为了更好的答疑解惑,长安汽车大胆通过3D VR体验的方式,将CS75PLUS从研发制造,到试验验证全过程加以高清呈现,近距离感受CS75PLUS明日座驾爆款实力。

1.长安CS75PLUS苛刻挑战测试项目

试验目的:该实验在极端温差之下,对长安CS75PLUS进行四通道震动耐久试验,和整车震动耐久试验。通过频率和幅度的调整,可以有效检测整车在各种极端使用场景中的安全性能。

【试验一】整车高低温振动耐久试验

1. 在四门两盖的耐久试验中,通过机械臂上千万次的重复开合,相当于一个普通家庭使用50年。保障日常使用中的闭合件耐久安全。

2. 对车辆在用户所使用的环境、尘埃、光照等影响下,进行耐久模拟,从而对车辆的振动耐久进行评价。

【试验二】零部件高低温振动耐久试验

1. 该实验通过零部件高低温振动耐久试验,模拟座椅在车内受到不同方向的力,在承载驾驶员的情况下,产生姿态变化,测试座椅的耐久性。

2. 除了座椅,通过多轴振动台可用来进行发动机悬置、油箱、HVAC系统、座椅、电器系统、电瓶架、仪表板、排气系统等各个部分在周围环境和部件振动时的耐久性测试。

【试验三】24通道道路模拟试验

1. 利用24通道道路模拟试验,模拟汽车所受路面不平度引起的载荷,通过轮心传递到汽车其它各个系统零部件;以准确模拟,达到车辆实际所受的多向应力状态。

2. 利用24通道道路模拟试验,还可以在每个角对力和力矩进行六自由度控制,重现路试一阶段所受的多向应力状态,精确考核整车金属结构件的疲劳强度。

【试验四】环境实验室

在30平米的环境实验室中,模拟地球上各种极端气候,从南北极到撒哈拉沙漠,复核模拟高低温环境温、湿度、日照强度、风速、道路负荷阻力、坡度参数的综合环境,可以对CS75PLUS极限环境下的性能和油耗进行测试。

【试验五】高速车辆稳定性试验

长安汽车综合试验场,是西部第一个试车场,由长安汽车斥资13亿建设。对车辆在高速行驶下的稳定性进行测试。

16160601095030.jpg

 2. CS75PLUS安全设计理念

(一)行人保护安全设计理念

1. 总设计理念:通过造型、总布置和结构设计,降低车辆对车外行人的头部、大腿和小腿的伤害等等。

2. 头部保护:吸能式前罩板(通过对前罩内板结构进行参数化设计,在保证刚度等要求的前提下,提高罩板的吸能特性,降低对行人头部的伤害)、充足的头部吸能空间(通过降低机舱内硬点的高度,增加前罩板的吸能空间,确保头部撞击前罩时不接触到机舱内的部件,降低对行人头部的伤害)。

3. 腿部保护:平直的前脸造型以及充足的腿部吸能空间(平直的前脸造型,保证人体腿部在撞击到保险杠时保持一定的平直度,降低韧带拉伤和膝盖破碎的程度,足够的吸能空间保证行人腿部不会撞到防撞横梁上,以免造成更大伤害)、腿部支撑结构(通过上支撑和下支撑的设计,保证人体腿部在撞击到保险杠时保持一定的平直度,降低韧带拉伤和膝盖破碎的程度,下支撑可以同时防止行人被卷到车辆底部,造成二次伤害)。

(二)约束系统安全设计理念

1. 总设计理念:源于乘员减速度控制理论的碰撞设计理念,专注于为车内乘坐人员提供极致的全方位安全保护系统。

2. 基于人体各部位损伤保护的精细化安全系统设计

稳定的预紧式安全带+高效安全气囊:气囊满足不同人体不同碰撞工况的头胸保护;毫秒级的气囊点爆调校设计;配备预紧安全带,提前约束人体前倾;“气囊+安全带” 百余次匹配模拟。

卓越的吸能式转向管柱:有效降低胸部撞击力;为驾驶员提供关键的生命空间。

内饰安全设计无盲区:地毯造型设计遵循安全与舒适同步;精心设计脚部吸能结构,缓解碰撞伤害。

关注后排乘坐人员碰撞保护:配备高效预紧完全带,满足不同人体使用需求,降低后排人员伤害;座椅设计中打造避免人体臀部过度前移的“防下潜”安全利器。

3. 车内乘员安全设计应用案例

溃缩吸能式转向管柱:依据设计标准进行转向管柱内外柱筒选材;高精度加工工艺保障管柱正常溃缩吸能;精心设计管柱脱落块断裂阀值力。

 守护驾驶者宝贵的生命空间:计算仿真模拟碰撞中人体的整个运动过程,管柱设计预留足够的吸能空间,降低人体与管柱碰撞风险;管柱、气囊、安全带的协同作用,有效吸收碰撞能量,减轻对头部胸部的碰撞损伤。

(三)正面碰撞安全设计理念

1. 低速碰撞设计理念、技术支撑

设计理念:通过车身结构和空间布置的精细化设计,实现吸能效率最大化,降低低速碰撞过程中,车辆的损伤程度,降低车辆财产损失。

技术支撑:通过参数化优化手段,自动匹配出前碰横梁、前吸能最优盒截面,提升低速碰撞时吸能效果,让必损件“物尽其材”;同时优化布置,合理规避,对高价值件局部进行加强,从而让高价值件“毫发无损”,达到降低低速碰撞时维修费用的总体目标。

2. 高速碰撞设计理念、技术支撑

设计理念:车身结构按照缓冲吸能区和乘员保护区进行设计,通过吸能区设计将碰撞能量进行卸载,通过乘员保护区设计为车内乘员提供完整的生存空间。

技术支撑:通过增加传力通道、优化各传力路径结构、对关键的乘员保护区域不计成本的加强、超大面积采用高强钢以上材料,能实现驾驶仓外充分变形吸能、驾驶仓内对乘员盔甲级般保护的安全理念,也才造就了CS75PLUS“钢筋铁骨”般的“明日安全”。

3. 顶部碰撞设计理念、技术支撑

设计理念:通过B柱和顶盖横梁等结构的加强设计,确保车辆在翻滚状态下依然能够为车内乘员提供足够的保护。

技术支撑:通过对AB柱的无限制加强,可以为乘员提供近于三倍的法规保护要求。

(四)侧面碰撞安全设计理念

1. 总设计理念:坚固的乘员舱设计抵抗任何角度的撞击,保证乘员舱完整性,乘员无抛出或者被挤压风险。内饰采用柔性PP材质,内饰不发生断裂产生尖锐物,并协助吸收撞击能力,全方位气囊保护,减少乘员与车内发生碰撞造成重大伤亡。

2. 设计思路:坚固的A柱和门槛是侧围支撑的基础,通过合理的刚度匹配,把侧碰撞击能量尽量通过乘员盆骨以下区域的局部变形吸收,减少乘员躯干和头部受到的冲击伤害,在乘员接触区域通过侧面气囊提供有效保护,气囊的刚度通过生物仿真度较高的碰撞假人进行标定,保证气囊内部压力不会过硬导致乘员承受过大推动力。也不会过软导致气囊被击穿导致乘员受到较大冲击。

3. 各种来自侧面碰撞的工况考虑:

充分考虑来自侧面碰撞的各种工况,不论是1.3吨的轿车侧碰壁障,或者1.4吨的城市SUV侧碰壁障,还是1.5吨的皮卡侧碰壁障,或者27°斜角度碰撞。还是车辆打滑和电线杆或树木发生撞击。都进行了充分的仿真优化设计和试验验证。保证乘员舱在各种撞击的情况下都能拥有充足的生存空间,不会被侧面结构挤压在车里。车身通过B柱,门槛横梁,车门防撞横梁,B柱上边梁,地板横梁,顶盖横梁进行支撑传力。可承受25吨的侧面撞击力。

4. 技术支撑:

B柱作为主力承载力,把侧碰受力传递到门槛横梁和B柱上边梁,要求B柱能承受10KN*m以上的抗弯能力,B柱采用1500MPa的双层热成型(对于超高强钢无法冲压成型通过加热后软化后成型)补丁板结构,再通过780MPa双层高强钢进行加强。为防止B柱和门槛断裂,B柱内板和门槛采用三明治结构,B柱外板采用两排焊接与门槛连接。

门槛采用1400MPa辊压成型(对于超高强钢无法冲压成型通过连续的小辊轮变形成型),对于门槛内部采用封闭“几”字形吸能盒和“L”型抗防撞支架进一步提升门槛承载力,门槛要求到达30KN*m的抗弯能力。

座椅横梁采用双横梁设计,座椅横梁均采用780MPa高强钢设计,并同时设计了地板上横梁和地板下横梁互相扣合,进一步提升地板承载力达到15吨承载力的设计水平。

车门防撞横梁采用1500MPa热车型封闭管梁设计,单车门可承受4吨挤压力。

侧面安全气帘达42L体积,完全覆盖前后车窗,在碰撞瞬间0.02S可展开到位,可产生2个大气压的气体,有效保护乘员头部防止和车内外硬物接触,其气袋经过一体成型技术和硅胶涂层地工艺处理可保持长久的保护效果,在翻滚中为乘员提供持续的保护。

侧面安全气囊可充分覆盖乘员的肩、胸、腹、盆提供完整的保护,在设计中综合考虑了较大尺寸的75kg男性假人和较小尺寸的45kg女性假人以及儿童的保护。

内饰采用更易变形吸能的PP材质,配合内饰结构弱化设计,防止内饰破损产生锋利的边对乘员造成伤害,研究扶手高度和凸出,既能满足舒适的人机功能,在碰撞发生的时候又能有效避让乘员的肋骨,减少骨折的发生。

为保障在侧碰发生时保证车门不会因为撞击被甩开,采用了车门锁惯性抗解锁功能、门拉手防变形结构设计、冗余解锁线束长度、行车落锁多重保障,并在碰后发出车门解锁信号,方便救援开门。

16160601257460.jpg

3. 长安汽车研发实力

(1)研发布局

长安汽车坚持创新技术引领发展,打造世界一流的研发实力,在重庆、北京、河北、合肥、意大利都灵、日本横滨、英国伯明翰、美国底特律和德国慕尼黑建立“六国九地”各有侧重的全球协同研发格局。

(2)研发投入

每年将销售收入的5%投入到研发,“十一五”至今,已累计投入超过1100亿元。拥有涵盖振动噪声、碰撞安全、制动性能、底盘试验、驱动系统等16个领域、194个国际先进实验室(包含汽车噪声振动和安全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混合动力乘用车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长安汽车全球研发中心:总投资43亿元建成的长安汽车全球研发中心是一个整合全球资源的开放式共享智慧研发平台,占地1000余亩,拥有设计、试验、管理等7大功能,涵盖仿真分析、噪声振动、碰撞安全等12大领域,含有混合动力、空调系统、非金属材料等180多个实验室以及运用云技术打造的全球领先数据中心。全球研发中心正式开放,标志着长安汽车迈入“开放共享,全球协同”研发4.0时代。

长安汽车深化产业合作,与华为、腾讯、博世、青山成立联合创新中心、重庆市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中心也落户长安汽车全球智慧研发平台。

(3)人才团队

拥有员工近7万人,来自全球24个国家的工程技术人员1万余人,居中国汽车行业前列。

打造以经典产品实现为主线的研发体系,成立“7院3部4中心”,重点突破智能化技术、新能源技术、产品体验设计等领域,创新提升研发实力。

(4)4+N技术理念

深挖用户需求,聚焦资源重点打造高体验化的“时尚、智能、绿色、愉悦”4大技术标签与N项基础技术确保极致梦幻产品的达成。

时尚(造型)技术:拥有用户研究、体验设计、前沿策略、创意草图、效果图设计、数字化设计、虚拟现实仿真、模型加工、A级面、CTF、设计工程等技术能力,设计水平中国汽车行业领先,具备国际水平。2017年4月,发布第三代产品设计理念“生命动感 智色双旋”,为造型技术快速发展指明了方向。2020年9月,发布生命动感第二代设计语言:新科技智慧美学,为长安汽车全新美学作出指导。

智能技术:具备智能驾驶、智能网联、智能交互3大领域必备核心技术自主开发能力,行业领先。

绿色技术:基于“少带入、少产生、速排出、增舒适、建体系”理念,从原材料、生产工艺、后处理及味型改善等方面建立了全过程正向车内空气质量管控能力,达到行业先进水平。2017年12月28日,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发布2017第四批中国生态汽车评价(C-ECAP)结果,新逸动蓝动版携48V轻混技术,以95.44的高分摘得白金牌,领跑汽车绿色生态领域。

2019年12月22日,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发布2019年度“中国汽车健康指数”测评结果,CS75PLUS 2020款自动豪华型一举夺得“2019年度中国汽车健康指数VOC/VOI板块年度推荐车型”、“2019年度中国汽车健康指数年度推荐车型”等殊荣,尽显绿色健康本色。2020年11月16日,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发布结果,长安CS55PLUS蓝鲸版荣获CN95健康座舱(5A级)认证。

愉悦(驾乘)技术:长安汽车的产品开发已从结构开发、性能开发,进入性能家族化打造阶段。基于长安汽车全新的MPA模块化平台架构,聚焦用户关注使用场景,通过“底盘匹配、机车匹配、碰撞安全、NVH、全性能CAE仿真”等14个关键技术领域的支撑,可实现多目标、多学科的兼容,形成“人车合一、整体协调、和谐自然”的愉悦驾乘特征,并通过平台技术的升级,保持驾乘基因的技术领先性。

N项基础技术:围绕用户体验,快速推进碰撞安全、NVH、CAE、试验、车身、底盘、电器、内外饰、轻量化等领域新技术能力提升。

在碰撞安全领域,总投资1.5亿元建成并投入使用的碰撞安全实验室,能够进行零部件动态冲击试验、台车碰撞试验、整车碰撞试验。已掌握整车被动安全六大技术领域共计48项核心开发技术,并具备完全自主的国家标准、欧洲标准、C-NCAP五星整车碰撞安全开发能力。逸动、CS95、CS75、CS75PLUS等一系列经典车型均获C-NCAP五星评价,成为安全代言人。聚焦车辆安全基础技术及前沿技术,重点进行碰撞结构轻量化、仿真分析精度提升、新能源系统安全、新型约束系统、主被动安全一体化研究,打造具有长安汽车特色的安全技术。其中,《汽车主被动安全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曾获中国汽车工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在NVH领域,建成国际一流实验室及仿真平台,拥有27个世界一流的振动噪声试验室,形成以目标分解与实现为驱动的NVH正向开发体系。创建汽车噪声振动自主开发与控制体系,从基础技术、先期技术及产品应用三个维度规划NVH技术发展,曾获中国汽车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等省部级奖项9项。

在CAE领域,创建汽车仿真验证体系SVS,推动NVH、CFD、行驶性能等领域仿真能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同时将大数据技术与产品性能CAE仿真相结合,开展CAE多性能多目标融合,规避产品过设计和欠设计,助力产品研发。

在环保领域,具备车内空气质量、禁限用物质、生命周期评价等开发等管控及测试能力。从法规标准、用户需求和绿色设计三个层级持续打造长安产品“健康”标签 。2019年11月,长安汽车成为首批入选工信部“工业产业绿色设计示范企业”,第二代新逸动、CS35PLUS、CS55、CS75获得2019年工信部“绿色设计产品”称号等。

在轻量化领域,通过结构优化、新材料、新工艺集成应用实现轻量化,1800MPa级别热成型钢、3D辊弯、航空级铝合金在中国品牌中率先应用,累计承担“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等10余项国家或省部级项目,荣获省部级以上奖励9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其中,先进热成型补丁板、铝合金车身骨架、铸造铝合金底盘件等新技术率先在中国品牌企业实现批量应用,车身高强钢占比60%以上,热成型等超高强钢占比38.3%。

(5)长安汽车研发流程体系

包括平台开发流程(CA-PAS)、产品开发流程(CA-PDS)、软件开发流程(CA-SDS)、新技术开发流程(CA-TDS)等4大流程。其中,CA-PDS是长安汽车研发流程体系的核心,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共设置10个关键里程碑,3500个控制文件,精准指导产品开发,充分满足用户需求。CA-SDS以ASPICE要求为基础标准,共设置6个关键里程碑,300多类研发文档,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

16160602746827.jpg

4. 长安汽车验证体系及试验硬件设施

(1)长安汽车试验验证体系CA-TVS

每开发一款车型,累计验证里程400万公里,涉及行驶性能、NVH、耐久性与可靠性、热管理、智能网联、安全等16个验证领域,包括整车、系统、零部件等三个层级万余项验证试验。CS75PLUS开发过程中,经历了17个领域的验证,200万公里里程验证,零下50度的漠河、零上50度的吐鲁番、海拔5500米的昆仑山。满足用户使用10年/26万公里的品质保障。

(2)长安汽车综合试验场

投资约20亿建成国际标准的长安汽车综合试验场,总占地约3500亩,建设有国内领先的高速环道、基本性能道、动态广场、制动试验道等常规路面,以及特有的整车商品性综合评价路面、异响路面、舒适性路面等,包括13条主要道路、4座进场桥梁和近70条特殊道路,试验路面总长50余公里,是西部地区第一个符合国家标准的专业汽车综合试验场。可支撑开展汽车及零部件开发试验、验证试验及法规认证试验等上百项试验项目。每年试验车辆超过8000台次,耐久试验里程超过3000万公里,性能试验时长超过25000小时,为快速提升研发实力奠定了试验基础。

(3)汽车噪声振动和安全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2010年经科技部批准依托长安汽车和中国汽研联合组建,围绕汽车噪声振动和安全技术领域的发展趋势,着重在NVH技术、主被动安全技术、智能安全技术三个研究方向开展工作。实验室拥有固定研究人员125名(其中博士33名、硕士58名、高级职称研究人员50名)、流动研究人员29人,包括“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等国家级人才5人、“重庆市百名工程技术高端人才”等省部级人才2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外籍专家19人。近五年,实验室承担了国家、地方以及自立课题近250项,课题总经费达9.2亿元;发表研究论文97篇,其中SCI收录12篇、EI收录69篇;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8项、二等奖18项、三等奖4项;制修订国家及行业标准47项;获得发明专利54项、实用新型52项。

赞 | 333
30秒懂车app
iOS
Android
热门推荐
本周热评
最新文章